《中小学电教》
2020年,在新冠疫情肆虐之下,“危”和“机”猝不及防地波及到公益行业,其中以依赖外部资助的执行型公益机构为最。在突如其来的巨大挑战面前,公益组织的项目怎么推进?资金怎么保障?团队怎么维持?基层公益组织对外部有哪些新的期望与需求?
为此,中国发展简报于2020年4月联合14家公益组织开展了一次线上调查,并于2020年5月27日正式发布《2020疫情下公益组织的挑战与需求调查报告》。报告呈现内容,为社会各界了解疫情下公益组织的困难和需求,推动社会相关方对公益组织的支持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时隔一年之后的2021年,公益组织面临的困难和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此,中国发展简报再次联合各地领军公益组织,共同发起《2021新冠疫情后期公益组织困难与需求》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从2021年3月17日到3月28日,共收集410份问卷。剔除11份无效样本后,本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与结论来自399份样本,其中服务型公益组织样本331份、枢纽型公益组织样本46份。
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对于中小服务型公益组织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负面影响。
此次参与调查机构的特征:团队规模主要在30人以下,其中10人以下为主;机构以直接面对社区的服务型公益机构为主,枢纽型公益机构次之;机构最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采购服务项目;其次是国内基金会的资助。
在疫情对执行型公益机构的影响程度方面:80-85%的执行型公益组织表示能挺过此次疫情;但有15-20%的公益机构受到很大影响,将难以坚持下去;有15-20%的公益机构甚至可能已经关闭。
疫情对公益组织实际资金收入影响方面:与去年同期相比,28.8%的机构收入减少了50%以上,其中有11.3%的公益组织甚至减少70%以上;不过仍有24.8%的机构没有减少,甚至有所增加。
在公益组织对今年的资金收入预期方面:近50%的反馈者表示悲观,即机构收入将大幅减少,但仍能维持下去;有35%的机构表示正常,即机构收入与去年持平,维持下去没有问题;极度悲观者和乐观者均为少数,占比不到5%。
在对外需求方面,中小服务型公益组织同样期待:1)政府能够增加购买公益服务的投入;2)政府能出台更多的鼓励与优惠政策;3)资助方在资金使用方面给与更多的灵活性;4)基金会增加资助力度。
本次疫情不仅给公益组织带来资金和项目运作等方面的困难,还在弱势群体的需求和公益服务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变化。
面对这种新变化,一方面,公益机构自身需要与时俱进地自我调整和完善;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和资助机构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益机构在识别弱势群体,并对弱势群体提供精准服务与支持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技能,增加对公益组织的支持力度,并赋予这些公益机构适应新环境的政策空间和灵活性。当然,整个公益生态的改善,离不开行业内所有人的努力。
主要资金来源变化
与去年同期相比,相同的是:
1)政府采购服务收入占资金来源的63.7%,为中小执行型公益组织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2)国内公益资助机构资助占资金来源的46.9%,为第二大收入来源;
3)资金来源排第三和第四位的分别是众筹和企业资助,分别占38.6%和24.3%。
这种排序与2020年4月的调查结果(68%、43.8%、31.7%、21.8%)完全一致,且比值也相近。
那么,这种资金来源排序及占比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执行型公益组织中是否有差异?调查发现有一定差异,但偏差不大。比如:服务型和枢纽型公益机构的前两项资金来源相同,且前后两类来源所占比例差距都较大。
不同的是:
1)政府采购服务在枢纽型公益组织中的比值高于服务型公益组织。这可能是有的枢纽型公益机构受委托帮助协调该地区的服务采购项目等缘故;
2)国际资助进入枢纽型公益组织的第四资金来源,而在服务型公益组织中并非如此。这可能是近年来国际公益机构的资助由服务型公益机构向枢纽型公益机构转变的反映。
此外,在不同地区之间“政府采购服务、国内公益机构资助、众筹”基本都是排在前三的资金来源。但各地的排序和比值差异有所不同。比如,在甘肃和北京,国内公益机构资助均排在首位,而政府购买服务则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与此同时,在北京的样本中,自营收入超过政府购买服务收入进入到第二位。不过这几项收入来源的比值差距都较小。且类似的差异性在发展简报2020年的调查中也有体现。